刘一博:红色社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载体

来源:人民网公开课

发布者:陈永刚发布时间:2020-06-01浏览次数:1947

在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探索中,实践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实践中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特别的,实践既是对理论认识的验证,更蕴含着情感和理想信念的深化。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在情理交融中科学信仰的生成。通过深度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统一起来,不断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深化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本文拟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依托红色社团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做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什么样的载体去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个载体能不能有效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较于课堂教学所面临的相对单一的环境,实践教学所面临的环境明显更为复杂、条件更为多样,教学组织者所承担的压力也更大,对他们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这就更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去进行教学的组织。只有能够开展深度有效的实践教学,保证持续的稳定的教学效果,才能在学生中塑造口碑,在口耳相传间使学生产生重视实践教学、认真对待、努力争取参与的积极心态,而不是报着“水”过去的态度草草了事。同时,这种深度有效的实践教学往往覆盖面较小,普及度不高,那么还需要探索适当的形式去实现“深度”实践教学成果向普及的“广度”转化,从而把深入与普及统一起来,切实达成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那么,这个合适的载体是什么呢?适合各学院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载体,是否也适合思政课呢?我们认为,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课与各学院专业课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点,这决定了适合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载体,未必适合思政课。

首先,不同点体现在学生来源与班级构成的差别。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面对的学生来源是单一的,往往是同年级某一个或某几个相近专业。这就可以根据某一门专业课的具体内容,依靠行政班、选课班,或者组织比较小规模的研究小组开展实践教学。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则不同,首先就是学生的来源不一,有的高校采取几个行政班级一起授课,有的高校则采取“挂牌选课”制度,由学生选老师,那么同一个教学班就可能涉及几个学院的学生,某一个教学班是来自于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所以,能够适应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如行政班、选课班或专门的研究小组,就未必能够适应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实行“挂牌选课”的学校,按照专业学院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就愈发不能够适用了。

其次,不同点还体现在教师作用的发挥上。有没有教师进行深入的指导,是区别实践教学是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的重要特征,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就变成了实践活动。相较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更需要主体间的深度互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实,各专业学院的专业课教学,也有很多实践教学环节,但是专业课教师面对的只是本专业的学生,他们有的还承担着班导师、兼职辅导员等工作,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和渠道都比思政课教师要丰富。相比于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与所教授的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感,如何打破这种疏离感,在与学生的深度交流融合中实现“亲师信道”,也关乎着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最终达成。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思政课教师开展深度有效的实践教学,仅靠课堂或课下一些组织松散的研究小组是难以达成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载体。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形式的创新,而是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内容,是同思政课的教学目的相合而不是相离、相背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中的红色社团为探索这种有效载体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

二、红色社团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载体的优势

在高校中,学生社团是高校党委领导和共青团直接指导下,具有自发性、群众性的学生团体。其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或红色文化资源的推广传承为主要活动宗旨的学生社团,就是我们所称的“红色社团”。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红色社团因其自身具有的特殊优势,可以作为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可能的载体。

1.历史的积淀:社团在实践中育人的光荣传统

结社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历史上,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先进的中国青年普遍通过结社而团结、组织起来,五四时期的新民学会、觉悟社、江西改造社等一大批社团发挥了凝聚先进青年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动员教育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的重要“发动机”。这些社团普遍演化成为各地党组织的雏形,参与社团的青年多数也成为党的早期骨干和领袖。在党的历史上,社团也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以苏区时期为例,如贫农团、雇农工会、青年团等广泛存在于苏区社会的各类社团,一方面将各类群众组织起来,维护他们的权益,另一方面也承担宣传教育群众的功能,对社团所辐射的特定人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普及文化教育,是中共领导的苏维埃运动改造旧社会、创造革命新人的重要组织载体。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种群团组织响应党的号召,团结引领广大群众紧跟党的号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斗争中贡献智慧和力量,成为在实践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群团工作,主持召开了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党领导群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要求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群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意识形态工作职能。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亚洲bet57365游戏大厅时,亲切过问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情况。高校中的学生社团作为共青团指导的学生自组织,具有广阔的群众基础,有比较清晰的活动导向和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凝聚教育青年学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现实的考量:高校红色社团的显著优势

首先,红色社团鲜明的主旨,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显著的育人优势切实发挥出来。中国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形态上深刻生动的反映,是在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向着民族复兴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新的文化形态。蕴含在革命历史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可感知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反复强调要用红色文化资源来资政育人。遍布各地的各级各类红色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在红色遗址以“现场”为教材的实践教学,正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从而鲜明地体现了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第二,相比于校园内形形色色的其他社团,红色社团的成员因信仰、志趣而结合的特征十分鲜明。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动力,学生能在形形色色社团的“百团大战”中选择参加红色社团,本身就表明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红色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所具备的一定的理论基础。社团将这类学生凝聚在一起,发挥了集聚效应,有利于他们共同切磋和不断提高,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和舞台。在教师的指导下,社团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主旨鲜明的社团活动,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与红色文化,以“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宗旨,不断坚定信仰、砥砺品格,努力成为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红色文化骨干,发挥他们在朋辈间特殊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在更广大的同学中点燃理想信念之光的“星星之火”。

第三,高校党团组织对学生社团高度重视与支持。目前,高校党组织普遍十分重视指导社团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一个优秀的学生社团往往具有清晰、科学的运行机制,能够获得来自高校党团组织的有效指导和必要的活动条件保障,有些优秀社团建制完善,其组织性、纪律性和活动能力与效果强于一般的行政班级,是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红色社团作为一类特殊的承担着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学生社团,普遍得到学校各方更多的重视和投入。红色社团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它的显著优势,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将组织效能转化为实践教学的效果。

第四,选聘思政课教师担任红色社团的指导教师,使红色社团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成为了可能。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确保红色社团坚定的政治方向,在红色社团的活动进行引领和把关,使其符合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在社团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可以突破课堂和班级的限制,与学生实现经常的零距离多样式互动。这种师生间频繁的有效互动是一种重要隐性教育。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生活的思政课教师,从强势的知识传播者和课堂支配者,转变为生活中真诚的对话者和交流者,使知识和情感的传递在双向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在红色社团的活动中,教师渊博的学识、健康的人格、蓬勃的朝气、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都可以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这种师生关系会发生重要的“润滑剂”作用,提高效率,深化育人效果。

三、以红色社团为载体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因为红色社团具有上述优势,使它具备了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个有效载体的可能。下一步的问题是,如何发挥好这个载体的作用?我们的思路是,坚持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构建一条先求深入再求普及的实施进路,探索形式丰富的实践教学并实现实践教学成果的两次转化,切实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1.构建先求深入再求普及的实施进路

以红色社团作为载体,首先着力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构建一条先求“深度”再求普及“广度”的实施进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以达成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为目标,分为四个步骤来实施。第一步,从高校党团组织和学院获取必要的资源和经费保障,选聘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担任红色社团的指导教师。第二步,建立社员的选拔考核机制,坚实红色社团的组织基础。由思政课教师和社团既有成员通过思政课课堂或社团活动等渠道,制度化地选拔具有坚定政治信仰、较高理论水平和一定工作能力的优秀学生骨干,特别注重将从思政课的课堂上选拔社员作为主渠道。第三步,打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把红色社团的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策划假期集中开展的实践教学为核心任务,将其与课堂教学和社团日常活动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分步实施,形成合力,在师生深入交流中指导红色社团的集体备课、社会调查、理论宣讲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做好假期实践教学的各种准备。第四步,依托红色社团,组织学生骨干利用假期开展“师生同行”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围绕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积累形式多样的、有内容深度的教学成果,并将其向能够呈现和迁移的方向转化,拓展这些教学成果回馈课堂教学的渠道,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统一起来。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上述全部过程都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必须做到师生沟通的“经常”和“深入”,从而克服思政课教师与所教授学生在班级等既有组织体系下的沟通不畅等问题,体现红色社团的载体优势。通过红色社团在师生经常、有效的互动中不断创设各种育人情境,使红色社团成为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和培养学生理论骨干的重要根据地。

2.探索“走”“讲”“访”“唱”的教学方式

发挥红色社团的载体优势,利用寒暑假集中的时间,选择红色遗址群开展“师生同行”实践教学,是上述实施进路中的核心环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深入向普及转化的前提条件。通过红色社团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在于思政课教师利用以红色遗址或纪念场馆为核心的实践地资源,精心构建各种育人情境,为学生提供以“走”“讲”“访”“唱”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套餐”,促成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

“走”,就是指导学生来到在各类红色遗址开展现场教学,以“代入式”深度还原历史情境的模式,从复原各种符号入手,包括服装、配饰、组织形式等,将学生“代入”历史的“情境”而不只是“场景”之中,让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变得立体、鲜活,提高它的可感知程度。通过真实可感的历史“情境”的构建及有效的“代入”,将简单的景物转变为育人的教材,让学生置身其中,接收来自历史和现实的多维度信息,深入内心,激发情感的共鸣,进而引发理性的思考,从而更有效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①。人通过情感来感受识别价值、形成价值判断,没有高度的情感认同,也就没有深刻的理论认同。“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使红色遗址所承载的育人资源能够在学生的情感共鸣上打开突破口,为全方位实践教学的展开奠定基础。

“讲”,就是利用实践地的现场教学资源进行讲授,这是从情感到理性的进阶阶段。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讲”,不是单纯由教师来讲,更不是全面依靠红色遗址、纪念场馆的讲解员来讲,而是要围绕思政课教师确定的教学主题,立足于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来确定具体的讲授内容,坚持开展充分的先期师生共同研讨和备课。一次实践教学往往会涉及多个不同的点位,这就要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以授课主题为线索,策划清晰的实践线路,将实践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师生在身临现场之前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之中。具体的讲解,应坚持“形散神不散”的原则,始终围绕一个集中的主题授课,但可以通过“拼盘”的形式,划分研究小组,将某些专题讲授的任务交给学生,由教师或实践地专家、场馆讲解员等进行点评和交流,从而使“讲”的内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并进一步丰富“讲”的形式,深化“讲”的效果。

“访”,就是访社情民意,做调查研究。造访不同类型的群体,调研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传承或革命老区决胜全面小康、开展精准扶贫等工作的现状,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和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可以访革命老人和红军后代,搜集整理革命先辈的红色传说,积累鲜活感人的一手资料;访党史研究专家和基层党史工作者,接触不同区域、不同县份具有各自特点的红色文化,挖掘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访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调查了解推进精准扶贫、决胜全面小康的经验与成就,学习新时代的“苏区干部好作风”;访普通群众,调研不同时代产生的革命精神在当下的传承、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等。通过深入的走访和调研,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为理解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找到坚实的落脚点。

“唱”,就是通过学唱和创作歌曲,传承歌曲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砥砺品格,激励斗志。音乐具有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脍炙人口的民歌小调,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旋律激昂的进行曲,都饱含时代特征,充满爱国奋斗的高昂志气,是宝贵的育人资源。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革命歌曲动员群众、教育群众的力量。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制定南开校歌时指出,在各种庆典场合集体唱响校歌,可以在集体合唱中陶铸“南开真精神”。实践教学中的“唱”,既学唱实践地区经典红色歌曲,比如在兴国学唱《苏区干部好作风》《当兵就要当红军》,在洪湖学唱《洪湖水,浪打浪》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调等,这些可以和历史情境的代入相结合,深化合唱的仪式感。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用青年耳熟能详的流行旋律来改编红歌或重新填词,如亚洲bet57365游戏大厅“红色记忆宣讲团”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改编创作“井冈山版”《成都》,“苏区版”《纸短情长》等,都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改编歌曲创作的过程就是教学目标内化和教学效果呈现的过程,这些创作的成果也会成为实践成果转化的重要内容。

3.注重实践教学成果的两次转化

在有深度的实践教学中,其教学有效性往往首先体现在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骨干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的提升。所以,为最终实现深入与普及的统一,惠及更广泛的学生,必须注重深度实践教学成果的两次转化,只有能够用多种方式呈现和实现迁移的教学成果,才能运用这些成果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达成深入与普及的统一,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第一次转化,就是在假期中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做好及时的总结和深化,把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过程在知识、情感等层面的收获以多种形式及时固化下来,从而为第二次转化奠定基础。第一次转化的关键在于“及时”。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捕捉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查缺补漏,对于学生知识的漏洞进行有针对性的填补,对于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的情感及时进行升华,帮助学生实现对实践教学成果的固化、内化。要妥善安排实践教学方案,用好晚上等时间,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都在组织化的过程中紧凑地进行,一方面可以深化育人效果,一方面也是确保安全的有效举措。

第二次转化,就在假期实践后的回馈反哺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这是更重要的转化,是从深入向普及的转化,使二者达成统一的关键环节。转化的方式,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可以在思政课课堂呈现实践教学成果,或由学生骨干以助教身份,参与指导思政课必修课的“大授小讨”;或组织宣讲小组,利用党团组织“三会一课”等平台,将实践教学成果在其他学生中拓展。更有价值的转化则是“溶盐”式的隐性教育,比如通过网络平台,制作发布主题鲜明、短小精致的微视频、H5、小程序等;也可以结合学校校园文化的传统,丰富转化形式。如亚洲bet57365游戏大厅“红色记忆宣讲团”发扬南开学校师生同台表演话剧的优良传统,在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思政课教师、社团成员及思政课学生代表共同编演纪念方志敏烈士诞辰120周年话剧《可爱的中国》。多种丰富形式的成果转化,是红色社团日常活动与思政课课堂紧密配合、双线共进的主要方式,可以使更广泛的学生在不觉间接受隐性教育,最大程度扭转学生固有的对于思政课“说教”的错误认识。同时,在转化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并挖掘新的学生骨干加入社团,或引导他们进一步选修思政类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朋友圈”,汇集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青春力量。

四、提高红色社团建设水平提升服务思政课改革创新能力

也要看到的是,当前高校社团的管理水平不一,社团建设的成果差异巨大。红色社团要切实作为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载体,就必须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总体格局中,不断提高红色社团建设的水平,使其能够承担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载体的职能。

第一,把红色社团建设纳入思政课改革创新总体格局中思考和谋划。高校党委、教务部门和学院要提高对红色社团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对红色社团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同时注意树立质量为先的理念,进行资源优化整合,集中力量建好一个或几个有一定基础、主旨鲜明、组织健全的红色社团。学院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在红色社团建设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加强与共青团组织的协作,更有效地调动多方资源,广泛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

第二,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指导红色社团建设中的作用。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对于坚持社团主旨和服务思政课建设都是不可替代的。坚持在思政课教学框架下执行社团建设方针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开展具体的活动或实践教学等,这些都需要发挥好教师引领作用。最新颁布的教育部46号令《关于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定》已经将指导思想理论类学生社团纳入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的指标之中,通过纳入绩效考核指标等制度激励,激发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也要制定考核和退出机制,从而选拔出有热情、有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有深入研究积累的思政课教师担任红色社团的指导教师。

第三,确定科学的选拔方式和合理的人数范围边界。确保红色社团的组织运转有效,实施扁平化管理。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主动加入的组织,不具有行政上的强制性。兴趣成为很多学生加入社团的初衷,有的学生容易轰轰烈烈地开始,无声无息地结束。红色社团因为其主旨的原因,更需要参与者的执着和坚持。盲目地扩大人数、规模,无助于提升社团建设水平和服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注重社团成员数量与质量的平衡。要坚持从思政课必修课和思政类通识选修课中选拔社团成员,培养学生骨干,同时兼用老社员发展新社员的办法。这样,指导教师就能够通过课堂的考察对社员有基本的了解,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的平衡。另外,控制一定的规模也有利于组织建设的力度,特别是社团核心成员,可以与指导教师成立一个委员会的决策机构,共同策划开展社团建设和实践教学。

第四,着力锻炼学生骨干。从党的历史经验来看,参与革命斗争是最好的动员渠道,也是最好的锻炼干部的手段。要通过社团建设锻炼一批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刻领会并能够主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学生骨干。因地、因时制宜,将这些学生骨干组织起来,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切合实际的、具有创造性的方法,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或其他组织载体的多样化方式,寻找红色文化与本校历史人物、校训或办学传统相契合的结合点,实现红色文化内生地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运用适合青年学生的口味和接受程度的方式,依托班级、宿舍、同乡会等各种平台,进行朋辈间的有效传播,让实践成果普惠更多的学生。抓好学生骨干这一“关键少数”,并通过他们为实现深入向普及的转化创造条件。

红色社团为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载体。高校应当站在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高度,统筹规划,加强政治领导和各项条件保障,激励选拔思政课教师积极指导红色社团,提高思政课教师通过指导红色社团开展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当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绝不止一种,关于红色社团的探索也仅是抛砖引玉而已。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

本文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亚洲bet57365游戏大厅)2019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模式研究”(NKSZJYKT2019—Y001)的阶段性成果。

供稿作者:刘一博 亚洲bet57365游戏大厅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约研究员。


Baidu
sogou